开篇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东北老航校、空军七航校发展史则是中国历史文化篇章中澎湃激昂的乐章,孕育出的牡丹江老航校精神更是空军精神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让牡丹江人民引以自豪,更为之骄傲。11月11日,值此中国空军成立68周年纪念日,本报与牡丹江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联合推出《纪念中国空军成立68周年专题报道》,为读者全面展示东北老航校的悠久历史,充分发扬东北老航校精神,大力弘扬红色历史文化。
艰难起航——人民空军从这里起飞
——纪念中国空军成立68周年专题报道(上篇)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回望人民空军艰苦卓绝而又璀璨光辉的成长之路,一支走过雪山草地和抗日烽火的队伍,在筚路蓝缕中翻过高山峻岭、穿过林海雪原,开始了又一个“万里长征”。东北老航校的初创者们,把血汗挥洒在布满战争疮痍的东北大地,开启了共和国空中蓝图的光辉起点;把青春铆定在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让梦想的烈焰在岁月深处熊熊燃烧。东北老航校作为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在三年零九个月的光辉岁月中(其中在牡丹江的时间最长,一年零七个月)战胜了重重困难,为人民空军的创建成长培养了第一批“种子”,铺就了通天大道。
*********的英明领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不久,党中央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与当时东北的条件,决定立即着手在东北建立一所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1945年8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德怀、杨尚昆等党中央领导人接见了王弼、常乾坤等人,把建立航校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王弼、常乾坤静静地听着各位首长的讲话,从中寻找智慧和方法。在他们的笔记本上记录下党中央领导人这样的指示:“在东北创办航校是党和人民创建航空事业的开端,是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无论如何要把它办好。”党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和亲切关怀,给予了肩负创办航校任务的同志们极大鼓舞,为创办航校指明了方向。随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建校人员,纷纷响应号召,踏上了去东北筹建航校的伟大征程。其中有我党早期培养的航空干部,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选派的干部,有新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有汪伪和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还有收编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他们从全国各地汇集东北,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航校的艰苦历程。
千里风雪觅航材
创办航校,飞机和航材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当时,日寇遗弃的飞机和航空器材大多散落在东北各地。遵照党中央和东北局的指示,到达东北的航校筹建人员,在航校成立前后,要一直把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作为主要任务。他们抵达东北后,立即展开行动,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奔向东北各地搜集飞机和航材。
一路山道盘旋,一路风雪浩歌。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山海关,航空队奉命同东北局和“东总”从沈阳迁至本溪,再由辽阳、本溪转场通化。转场时,能飞的飞机分批飞往通化,不能飞的就把机翼卸下装上大车,机身安上机轮,把机尾绑在大车车架上,用牛、马倒拖着走。1946年初,王弼、常乾坤等30多人,在由朝阳赴本溪途中,于铁岭附近的平顶堡发现了一个日寇遗弃的发动机翻修厂。那里有大量的航材和航油,经统计共有活塞式发动机200多台(其中全新的80多台),航空仪表100多箱,汽油数百桶,还有一些其它设备和零配件。看到这样多的器材,他们如获至宝。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下,他们动员了300多辆马车,先将这些航材和航油拉到威远堡后,再用火车运至西丰,途中辗转500多公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常乾坤风趣地说:“马拉飞机,写到空军史也是一大奇观。”1946年2月,魏坚、路夫等人前往东满一线调查机场设施和搜集航材,他们的足迹跑遍了敦化、延吉、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当时,这些地区的所有机场几乎都被日寇炸毁,只有牡丹江海浪机场尚属完好,但也很不安全,随时有被毁掉的危险。魏坚等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上级领导做了报告,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保住了这个机场。而海浪机场后来就成为航校教学训练使用的重要机场。
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5月,仅半年时间,他们的足迹就遍及了东北三省的30余座城镇和50多个机场。据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各种日式飞机120多架,航空发动机200多台,油料数百桶,酒精200多桶,航空仪表200多箱,各种机床设备等物资2800多辆马车。当老航校人喜不自禁的望着摆在广场上的各种飞机和零部件时,心中也充满了辛酸——他们是在极其复杂动乱的形势下进行的搜集工作。当时气候条件恶劣,日伪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土匪、特务活动猖獗,因此,搜集航材的同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顾光旭在搜集航材时误入日寇“七三一”细菌部队试验室,身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落下终身残疾;毛景新在搜集航材时,不慎被火车轧断了双腿;更有一些同志在搜集航材时不幸惨遭敌人毒手。
用马车把搜集到的每一架飞机、每件航材、每桶汽油运到航校。
部队当中选“飞将”
1945年底,随着环境相对稳定,人员、物资逐步到位,筹办航校工作开始启动。彭真和伍修权曾找航空队领导谈话,要求到通化后迅速选调学生,至于招生条件可多听听起义人员和收编日本人员的意见。他们还指出,东北被日伪统治了十几年,不宜就地招收学员,应从部队选调。招收学员究竟应注重哪些条件?起义人员首先强调文化要高,同时要身体好、年轻、聪明等。而林保毅(原名林弥一郎,时任航空总队教导队队长)把政治条件放在首位,他说:“你们现在要选的飞行学员,是你们将来建设空军的骨干。”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了四个条件:一是出身好,来历清楚,有较高阶级觉悟;二是体检合格;三是年轻;四是有一定文化水平。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从部队选调,但部队都在前方打仗,到哪儿去招收学员呢?
早在10月初,罗荣桓司令员就奉命率山东军区主力向东北进发。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的一千多名学员,是在参加了解放临沂战斗之后,跟着大部队出发的。他们趁黑夜穿过敌人的封锁线,绕过敌人的炮楼,于1945年12月下旬到达通化。经负责筹建航校的通化地委书记兼后方司令部政委吴溉之和司令员朱瑞报请东北局批准,决定学员从抗大分校选调。随后,由白平、刘西科、何健生等组成了选调小组,初步决定在千余人中选调120人。谁承想,简单的“十里挑一”却未能完成。
脑体测验倒是难不住这些小伙子,日本人用的是原始方法:在你面前的黑板上翻动一本挂历式的写着算术题的题本,如“3+7=?”每翻一页你要迅速报出答案,这同时还有两人各执锣鼓站在黑板两侧,左边敲锣你得迅速伸出左手左脚,右边敲鼓伸右手右脚,虽然弄得你手忙脚乱,但嘻嘻哈哈连滚带爬的都还能过关。
身体检查关就不好过了,史沫特莱曾记录过新四军某部身体检查的情况。“185名学员中,百分之百有沙眼,百分之二十有疝气,百分之三十有疟疾,百分之二十有骨疡,百分之五十有疥癣。闹肠胃病的人数很多,浸润性肺炎患者有八个,没有梅毒病人。”并说这个统计数字同各连队的统计报表相近。而抗大学生也多是穷苦出身,营养不良以至患有常见病也不奇怪。
经过体检和测验,只有105人基本合格,其中有林虎、张积慧、韩明阳、侯书军、孟进、王洪智、张宪志、何培元等人。其实,即使是他们身体也不见得就很棒,比如林虎就曾在战斗中负伤造成严重脱肛,还患有慢性肠炎,他是因没有专门体检设备蒙混过的关。选调小组还从通化炮兵学校挑选了相玉刚、白云、李永宽、林军、刘耀西等5名学员。最终,这110名学员,成为了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的第一批学员。
中央军委关于选调学员人数及条件,给各部队领导人的文电。
东北老航校宣告成立
从1945年9月初第一批航空干部奔赴东北到1946年2月,经过将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和紧张筹备,各方建校人员汇集东北,飞机、航材搜集工作成绩斐然,建立航空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此期间,又顺利收编了一支日本飞行队,给建校增添了一支技术力量。东北局和“东总”根据航空队工作的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充实人员、加强领导,不久又扩编为航空总队。于是,“东总”决定在航空总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航空学校。但就在这时,通化地区发生了“2·3”反革命暴乱,在我党政军民的齐心合力下,很快平息了这次反革命暴乱。
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向我军投降。
1946年3月1日,在通化,中国航空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拔地而起。经过几个月的艰苦筹备,以延安赴东北的航空技术人员和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为基础,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代号为“三一部队”。
初春的通化乍暖还寒,通化市第二中学被常青松柏和人工纸绢所装饰,透出初春少有的暖意。500余名学员和日籍留用人员集中在不大的校园里。当天上午10时,朱瑞、吴溉之、常乾坤、黄乃一、白起、林保毅等走上设在校舍回廊下的主席台,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走到用毛毯蒙着的桌子前站定,用一个微小却又气礴云天的声音宣告:“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成立,为我党我军航空事业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6年3月中旬,由于国民党向南满发动进攻,通化地区的形势也日趋紧张,东北的形势不断恶化,战火即将烧到通化。按照总部指示,航校立即派人到北满的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地了解机场情况。各地党委对航校都表示欢迎并愿意协助,最后经总部批准,航校选址在牡丹江。牡丹江机场的房屋全都炸毁,但跑道完好,东北老航校于1946年4月迁至牡丹江,王弼被任命为航校政委,航校代号也由“三一部队”改为“六一部队”。牡丹江省委(当时沿用伪满时期的省区)大力支持,将北满时的市公署办公大楼和附近的一些小楼房划给航校做校部。
辽沈战役结束后,牡丹江老航校将海浪、温春、兰岗三个机场的营房、库房、铁路专线以及可扩大利用的草地、跑道等设施进行全面修复,这项任务必须于1949年上半年完成。在上级的决定文书下达到地方的一个月期间,各地分别成立了机场修建委员会,各委员会主任均由市县长亲自担任,牡丹江市(伯明市长)、宁安县(刘棵文县长)、海林县(王明春县长)。工程全面展开后,进度极其迅速,三个机场上到处红旗飘扬,各村镇你追我赶,热闹非凡。市、县长等领导经常到施工一线视察,还不时带头吃住在工地上,亲自指挥工程实施。直至1949年5月份,仅一年多时间,三个机场的工程建设全部按预定计划完成。牡丹江人民的倾心关怀和巨大援助,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已铭记在了老航校和空军建设发展史上。
(以上资料由牡丹江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提供)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